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心理探索
徐斌
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反馈过程,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?要注意观察学生听课时的语言、动作、表情等心理反映,根据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和因年龄不同、经历不同所形成的个性差异,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,往往能使教学活动变得和谐愉快,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初中学生从心理特征方面可分为两个阶段,即初一阶段和初二、初三阶段。
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踏入中学,从心理成熟角度看,还带着小学时的稚气,对中学语文知识的难度,对中学老师的授课方式,会感到不适应,可能会造成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降,需要老师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,传授适宜的学习方法,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要求老师上课时要把知识性同趣味性、形象性、生动性结合起来,使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知识。教师应使学生感到接受知识是一种享受,而不是受罪。这样就要求老师把所讲的内容进行组织加工成艺术品,尽量在教学设计中多运用设问句、反问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,调动学生积极思考,与老师互动。课堂上老师的语态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气氛,只有面带微笑的启发性提问,才能调动学生踊跃发言。老师要重视保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,尽量照顾全面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,学生回答的不够准确或有错误时,要从不同角度,尽量给予肯定、鼓励和安慰。
初二、初三年级的学生,他们已经适应了中学的学习生活,学校开设的科目也多了,不能把更多的时间、精力都用在语文学习上。这就要求老师“用较少的时间,取得较好的成绩”。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重点精讲,要言不烦,讲到学生的心坎上,利用好有限的时间进行多方面知识的训练,使学生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。学生进入初二后,由于心理渐趋成熟,发言不像以前那样积极了,要经过“熟虑”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。此时,他们的观察与鉴赏能力增强了,他们喜欢老师领路,在复杂中自己探索,独立实践,讨厌老师把一篇文章嚼得稀烂再喂给他们。这就要求老师在教法上点到即止,给学生留下回味余地,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,在课堂上让他们做主人,掌握主动权,做演员、当主角,教师扮演配角、做好导演工作,把学生不断从消极状态中引导到积极状态中,并最终使他们在不自觉中变为一个积极的知识探索者。此时老师切忌指手划脚,充满说教气息。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长大了,不愿意老师再把他们当小孩看待,管这管那,希望得到尊重与信任,要求自由,主张“自我设计”,自作主张,显示自己是一个强者,已经是个大人了。这就要求老师上课时适当放手,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、支持、鼓励,细心培植及时引导,少责难,少泼冷水。
总之,在初中语文教学,注意探寻学生的心理变化,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,应引起世界杯外围竞猜语文老师的足够重视。